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师(1/3)
作品:《象棋》第八百二十一章象棋大师
总之象棋活动是一种智力竞赛运动,它能启发思维,锻炼神经系统,培养坚毅顽强的意志,陶冶情操,调剂精神,消除疲劳,舒缓心情,开智又健体。正因为小小棋子沉淀着如此丰富的精神文明元素,所以它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作用。
谢侠逊爷爷生于月1日,历经丧权辱国的清朝末年、辛亥革命、袁世凯复辟帝制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新中国成立等不同时期,而在各个时期都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活动印记,直至月21日告别人生,在中华大地上整整生活了一个世纪。纵观爷爷的一生是爱国爱棋的一生。爱国有特色,爱棋有创新,爱国与爱棋融于一体,开拓了中国象棋文化的新境界,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棋王。
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这是爷爷一生的座右铭。他爱国很有自己的特色,那就是他弈棋不忘爱国,爱国寓于博弈,长期以棋为戈,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全部倾注在象棋活动之中,无论是创制残局,编著棋书,还是举行棋赛义演,都联系时事,心系家国,赋予棋事鲜明的爱国内容,展现自己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节,这不仅是一种创举,更是世代国人学习的榜样。沿着历史的足迹,可以看到他爱国是多么的旗帜鲜明,正气凛然,始于少年,终于老年,一以贯之。
1901年,当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《辛丑条约》时他年仅十三岁,闻此讯怒不可遏,排出了一个黑棋八字进逼九宫的“八国联军”残局,发泄自己的愤慨。1911年,辛亥革命胜利,他欣喜若狂,创制了“鄂军起义”棋局,附提“匹夫倡议武昌城,扫尽鲸鲸草木惊”,用红兵先发难,象征武昌起义。后刊登在上海《时事新报》,成为他公开发表的第一个作品。1916年,他和吴县潘定思合作撰写《国耻纪念象棋新谱》一书,把鸦片战争后各个重大丧权辱国事件排成30个字形残局,呼唤国人莫忘国耻。后来袁世凯窃国称帝,“筹安会”六人助纣为虐,他义愤填膺,创排了一个“卡”字形残局,并附注“筹安筹得乱哄哄,六君子原是六凶”,鞭挞袁世凯及其帮凶,嘲笑袁氏称帝不成,进退维谷,“卡”在死地。1925年,五卅惨案发生后,他致函各国象棋会,揭露蒋介石当局罪行。1931年”九一八“事件后,他通过上海亚美无线电台致电全球象棋界同仁,痛斥日寇暴行,呼吁主持公道,声张正义。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已年过半百的他誓死要为抗日出力。“没有国,哪有家?”,他不顾奶奶和亲友们的劝阻,只身前往南京,奔波于众多老棋友之间,请缨救亡。当时国民政府正准备派出五位巡回大使,到海外侨胞中宣传抗日,劝募捐款。其中赴欧美的四位已定(胡适,萨镇冰,于冰,陈树人),唯有南洋因情况复杂,充满危险,尚未找到合适人选。他得知此情后不顾个人安危,挺身而出,婉言拒绝棋友们“南洋各国情况复杂,条件差,危险性大,还是另谋报国之路吧”的劝说,慷慨陈词说:“国难当头,何计个人,大丈夫报国有门,虽粉身碎骨,死亦无憾”,终于说服了邵力子(国民党宣传部长)、张治中(第九集团军司令),联名保举他出任南洋巡回大使。邵力子壮其言,嘉其志,挥毫书赠“胜者所用败者之棋,明乎此义,复兴中国何难哉”。张治中也题赠:“虽剩一兵一卒,亦必抗战到底,必得胜利而后已”。他的爱国壮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令人感动和折服,所以在他领衔出任前南京许多棋友纷纷挥毫赠别,如冯玉祥题字“象棋国手”以勉,李宗仁书赠:“有焦土抗战之决心,持久战的精神,最后的胜利必属我们”,他还亲自到南京车站送行,情不自禁,热泪盈眶。以后他在印尼万隆寓所曾以诗言志,奉赠李宗仁:“都门握别泪盈盈,凄绝河山百战情。我到南天忘做客,也将焦土谱残枰。”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